2025-11-20
關閉
2025-11-20 19:07:00
貝殼放大創立10週年集資高達66億元台幣

貝殼放大10年磨一劍,創辦人林大涵(右三)邀請共同成長夥伴一起歡慶10週年。圖/傅秉祥

記者傅秉祥/台北報導

亞洲最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自 2014 年成立至今滿10年,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66 億元、共 270 萬次贊助、執行逾 1,100 件專案,今(20)日於台北糖廍文化園區舉辦10週年媒體發佈會,由創辦人林大涵分享集資10年間的影響力與未來願景,並正式宣布全新計畫「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期待串聯企業、基金會與在地行動者,開啟公益文化支持的新紀元。

活動聚集多家企業與基金會響應,包括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磊山慈愛社、AAMA 創業者共創平台、活水影響力投資、永豐餘、富邦金控、全家便利商店、Garmin 台灣、CSD 中國衛生材料、RC 公益創投等,並有超過 300 個公益與文化團隊報名響應,現場形成跨界對話的協作場域,展現台灣在公益文化領域的集資能量。

10年成果驚人  累積 66 億集資 270 萬次參與

貝殼放大以全包式服務為特色,涵蓋策略、影像、文案、行銷、公關、客服、物流等完整流程,協助眾多團隊在台灣與海外創造佳績。10年來更逐步建構「群眾集資生態圈」,包含「WaBay 挖貝平台」與「貝殼好室」實體展售空間,推動集資成為促進社會共好的重要力量。林大涵表示10年前我們相信集資能讓好事被看見;10年後我們看到的是更多人願意一起讓產業更好、讓台灣變好。

下一個10年願景   從「井與水模式」走向「臺灣百井」

現年38歲,2016年獲富士比雜誌(Forbes)評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之一的林大涵表示,將啟動「台灣百井」計畫幫助更多人,作為下一個10年的發展願景。圖/傅秉祥

2025 年起貝殼放大推出「井與水模式」,以群眾集資串聯 ESG 企業及基金會的資源,打造長期且可持續的公益支持系統。模式包含四大角色:(一)企業與基金會:提供啟動資源。(二)貝殼放大:打造穩定的定期定額「造井」機制(三)群眾:以定期定額累積「儲水」。(四)公益文化團隊:成為「取水」者,用穩定財源深耕行動

林大淵於10週年慶同時宣布「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正式啟動,將整合企業公益預算、貝殼放大的專案策略與募資專業,協助更多在地團隊建立長期而穩健的運作體系,預計於 2026 年底前打造百座公益之井。

企業與基金會響應  建立長期支持的典範

今天的10周年慶有多家企業與基金會於會中分享合作成果,其中AAMA 校長顏漏有指出,信任是台灣最稀缺的資源,而群眾的力量能讓有價值的夢想被看見。磊山保險經紀人董事長李佳蓉表示,井與水模式讓公益支持不再一次性,而是可長期運作的系統。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分享第三屆募款達人專案,在同樣預算下透過貝殼放大最終達成 2,300 萬佳績,更加確信此模式的可持續性。

另外也有多位與貝殼放大長期合作的提案方分享合作心得,「脊椎保健教育者」鄭雲龍說,四次專案集資累積 5,000 萬,讓專業內容得以被更多人看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到透過集資完成創立初期的第一個專案,得以專注在文化與教育推廣。「臺灣吧」分享第一筆創辦資金來自集資,貝殼放大協助品牌完善回饋品與細節執行。「好好星球基金會」張希慈分享,穩定財源讓團隊能專注核心業務,減少疲於募款的困境。

展望未來10年    從專案顧問走向社會文化領航

林大涵表示,貝殼放大未來將持續深化「井與水模式」,推動「臺灣百井」成形,讓企業、基金會、群眾與在地行動者形成可持續的公益文化網絡。他強調下一個10年的目標不只是讓每個專案成功,而是成為推動台灣長期、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