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17日上午在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一樓舉辦 「MACA陪.伴」開幕式。本次活動由屏東大學人社計畫團隊策劃,邀集吉露部落、阿禮部落、來義部落族人共同參與;開幕式特別安排靈媒祈福儀式,以及古謠吟唱,象徵以族人智慧引領,凝聚校園與部落之間的連結力量,展開為期三天的成果展覽。
這是國科會人文處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旗艦型計畫支持的研究成果,每期三年,全國僅五到七所大學入選執行。屏東大學人社團隊從全國競爭中脫穎而出,自2022年7月起執行三年計畫「他鄉/故鄉:原民遷村的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進入吉露、阿禮與來義等三個2009年受到莫拉克風災受創而遷徙的部落,陪伴族人共同進行文化記錄、族譜調查、復振勇士舞、芋頭窯與各種傳統技藝;並透過跨國交流來引進其他國家在災後重建與在地知識的融合經驗。這份校級的長期研究與實踐行動,由校長親任主持人,邀集校內跨領域教師投入,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落實教育社會責任的行動方案,也展現「屏東事就是屏大事」的精神。
典禮將由屏東大學人社計畫專任助理,同時也是阿禮青年族人櫟茉莎呢主持。計畫主持人陳永森校長與執行長邱毓斌老師,率全體執行團隊共同參與,並邀請各部落耆老、地方政府代表等貴賓蒞臨與參與,共同見證屏東大學人社計畫與部落三年共作的成果。
這次展覽將展出過去三年的計畫成果,展現族人與大學兩端的共同努力;因為這些努力,屏東大學再度獲得國科會支持,將繼續執行新一期的三年計畫。這次成果展將是過去三年努力,也揭示未來三年的執行方向。展覽主題「MACA」一字,在排灣族與魯凱族語中皆意為「眼睛」。它不僅象徵觀看、見證與理解,也隱喻著學校與部落共同凝視歷史傷痕、面向未來部落復振的勇氣。
▲開幕式特別安排靈媒祈福儀式。(圖/屏東大學)
成果展將展現以下之特色:
1.部落祈福文化的莊嚴開場
與一般學術成果展不同,本次開幕式將由「靈媒祈福」儀式開場,祈福則意味文化祝禱,讓學術展覽不僅是知識展示,更融入了原住民族的信仰與精神傳統,體現學術與文化並行的價值。
2.來義古謠班現場演出
特別邀請來義古謠班於開幕式獻唱傳統古謠,以部落歌聲喚醒歷史記憶,讓觀眾透過聆聽與感受,親身體驗原住民族口傳文化的力量。古謠內容蘊含部落遷徙、生活與信仰的故事,既是表演,也是文化傳承的現場行動。
因此,展覽主視覺設計理念以「眼睛」與「圓形」符號貫穿,拼貼出山川、岩石、土地等象徵,表達族人如眼睛般專注、如圓石般堅毅,承載文化記憶,共同創造未來。
3.設計理念─流域與連結
此外,展覽主視覺以「流域」與「拼貼」為設計元素,象徵部落跨越災難後的生命韌性。色塊與紋理呼應山川河流的脈動,拼貼的人物與事物則強調文化代代承傳與連結。這不只是靜態的展覽,而是一種「文化再生」的宣示。
4.展區主題四大面向─Memory, Autonomy, Culture, Alliance (M.A.C.A.)
成果展展區規劃以四大核心面向展開:
Memory(記憶):透過影像、繪本、口述訪談,保存原鄉與遷村的歷史記憶。
Autonomy(自治):展現部落在空間治理、文化市集中的自主能動性,挑戰制度限制。
Culture(文化):強調青年培力與文化實踐的傳承,讓下一代成為文化的承擔者。
Alliance(聯盟):呈現屏東大學跨域合作、國際交流的成果,打造以原住民族知識為核心的合作平台。
這四大面向,不僅是人社計畫這三年來行動方案的主題分類,更對應著屏東大學與部落場域共同面臨並回應的課題
「MACA陪.伴」成果展,不僅是一場靜態展覽,更是一個深具文化厚度的實踐平台。它以文化祈福為序幕,以MACA象徵「眼睛」的凝視與見證,連結三大部落、屏東大學與國內外學界的合作成果。這是屏東大學展現「深耕在地、立足南臺灣、邁向世界」的具體實踐,也是教育扎根土地、回應社會的最好見證。
-
2025-09-17 15:56:33
-
2025-09-17 15:53:00
-
2025-09-17 13:26:20
-
2025-09-17 13:07:32
-
2025-09-17 12:58:23
-
2025-09-17 12:44:11
-
2025-09-17 12:39:27
-
2025-09-17 12:30:16
-
2025-09-17 12:05:00
-
2025-09-17 11:39:07
-
2025-09-17 1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