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磁磚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裕愷發表聲明,嚴正駁斥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不應以偏頗言論誤導社會大眾。圖/磁發會提供
記者傅秉祥/台北報導
針對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陶瓷公會)於10月8日發布「國產磁磚業內外受壓」新聞稿一事,台灣區磁磚發展協會(磁發會)理事長陳裕愷今(12)日發表聲明嚴正駁斥。
磁發會批陶瓷公會誤導輿論 籲政府重視磁磚業困境源自結構問題非外部競爭
陳裕愷表示,國產磁磚業者面臨的困境實為全球化競爭與產業結構轉型的必然結果,不應將產品創新、設計與生產效率的不足歸咎於合法進口產品,更不應以偏頗言論誤導社會大眾。他強調:「台灣陶瓷公會應將精力放在輔導傳統沖壓磁磚工廠,提升競爭力與產品附加價值。高耗能、高污染的磁磚產業若不加速轉型退場,政府也不應一再護航或補貼特定產業。」
磁發會並針對陶瓷公會新聞稿中的主要論點逐一反駁如下:一、關於「五家廠商倒閉」與「內憂外患」的論述:公會主張:國產磁磚因能源成本上漲、房市萎縮與進口低價傾銷,導致一年內五家廠商倒閉或停產。磁發會回應: 廠商倒閉原因應多方檢視,可能涉及市場競爭的自然淘汰、內部管理問題、產品創新不足、產線老化或經營決策失誤等。將問題全數歸咎於進口競爭者,實為迴避自身產業結構轉型責任。在自由市場中,企業應展現面對挑戰的勇氣與創新能力,而非一味訴苦求援。
二、關於「低質量傾銷」與「不公平競爭」的論述:公會主張:進口磁磚(特別來自印度與東南亞)品質低劣、不符國家標準CNS,且不需檢驗,造成不公平競爭。磁發會回應:進口磁磚並不等於低品質。許多歐美、義大利、西班牙及亞洲先進國家的產品品質與設計水準領先國產,深受市場青睞。即使是印度與東南亞的磁磚廠,多數設備亦採用先進窯爐技術,產品品質不輸國內業者。
此外,聲稱進口磁磚「不需符合CNS、不必檢驗」的說法完全錯誤。進口產品均須依照政府規範接受關務署邊境查驗、標準檢驗局檢驗及商品標示等規定。根據經濟部標檢局110年4月21日簡報內容指出,市售外牆磁磚抽驗結果顯示,進口品並未普遍劣於國產品。標檢局公告亦明定,進口與國產磁磚均須符合 CNS 9737 標準,政策上並無差別待遇。
三、關於「成本與售價矛盾」的論述:公會主張:能源成本飆升,但因進口低價傾銷及房市不振,國產業者被迫賠本經營。磁發會回應:能源上漲為全球共同挑戰。國產業者應檢視自身在節能技術、製程效率及管理上的落差,而非單以外部環境為藉口。若產品具獨特性與高附加價值,自能抵抗低價競爭;若產品同質性高,則價格競爭屬市場必然。產業升級與創新,才是永續之道。
四、關於「能源漲幅與總生產成本」的論述:公會主張:天然氣漲幅高達71.31%、電力漲幅達63.5%,推升總生產成本超過9%,業者苦不堪言。磁發會回應:公會僅單方面呈現能源漲幅,卻忽略進口業者同樣承受運費、匯率與原料漲價等壓力。應檢視國產業者是否進行能源結構調整或製程優化,而非僅強調困境。至於「賠本經營」之說,若無完整銷售均價、毛利率與淨利率數據佐證,難以服眾。
五、關於「傳統產業不可或缺性」的論述:公會主張:陶瓷產業為民生不可或缺,廠家數量自全盛期128家降至22家。磁發會回應:產業集中化與規模化是全球發展趨勢,並非單純衰退。進口磁磚的多元設計與技術引進,反而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美感的需求。若政府持續保護落後產能,將扭曲市場競爭,不利長期發展。
磁發會呼籲正視碳排問題 勿將政府當「提款機」
陳裕愷理事長指出,陶瓷公會長期透過政治壓力要求政府補助與保護,形同將政府當成「提款機」。這種違反市場機制、忽視環境責任的行徑,已嚴重偏離永續發展方向。磁發會提出四項建議請政府相關部門參考,(一)將磁磚製造業列入第三期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重點管制對象(二)啟動窯爐能效盤查,訂定最低能效標準與轉型期程(三)建立磁磚製造碳足跡盤查與排放申報制度,銜接碳費制度(四)補助政策應以「實質減碳績效」為前提,避免無條件補貼。
陳理事長強調進口瓷磚業者願全力配合政府推動低碳建材與綠建材標章政策,期盼政府與產業共同對話,協助業者朝「低碳永續」方向轉型,打造更具競爭力與責任感的建材產業。
-
2025-10-12 21:19:27
-
2025-10-12 18:57:37
-
2025-10-12 16:42:31
-
2025-10-12 16:33:00
-
2025-10-12 12:17:25
-
2025-10-12 11:25:00
-
2025-10-12 11:18:09
-
2025-10-11 21:55:03
-
2025-10-11 21:52:14
-
2025-10-11 16:24:56
-
2025-10-11 1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