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關閉
2024-08-28 21:08:05
成大斗六精神科談躁鬱 藥物治療情緒可望改善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李佳寧醫師指出,躁鬱症在密集的門診追蹤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四週後,情緒症狀可望逐漸改善,日夜節律亦可回歸穩定。【照片:記者張立明編輯】

 

 

【視傳媒記者張立明/雲林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李佳寧醫師,於今天(8月28日)在該科「情緒高高低低:談躁鬱症」衛生教育活動中指出,躁鬱症在密集的門診追蹤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四週後,情緒症狀可望逐漸改善,日夜節律亦可回歸穩定。

 

李佳寧醫師以其臨床實際病例指出,小花在高中時,由媽媽第一次帶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那時的她情緒憂鬱,對任何事情都無精打采,容易鑽牛角尖,常常吃不下,作息混亂,日夜顛倒。

 

在服用醫生開立的抗憂鬱劑後,小花的情緒逐漸改善,也停止繼續就醫。然而在小花大學時,又被媽媽帶來看精神科門診:小花在門診情緒亢奮,手舞足蹈,講話難以打斷,而且話題五花八門難以連貫。

 

媽媽表示小花這幾天都沒有睡覺,白天卻完全不累,騎著機車到處跑,而且買了好多平常不會買的東西,也很容易和家人吵架,更無法去學校上課。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李佳寧醫師指出,躁鬱症在密集的門診追蹤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四週後,情緒症狀可望逐漸改善,日夜節律亦可回歸穩定。【照片:記者張立明編輯】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李佳寧醫師表示,小花在高中時出現鬱症症狀,而在大學時首次出現躁症症狀,診斷為雙相情緒障礙症,亦即躁鬱症。在密集的門診追蹤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四週後,小花的情緒症狀逐漸改善,日夜節律亦回歸穩定,可以返回學校參與課程與社團活動,並持續於門診追蹤情緒狀態變化及維持藥物治療。

 

李佳寧醫師表示,「躁鬱症」的「鬱」指的是憂鬱,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動力、失眠或是過度嗜睡、缺乏食慾或是暴飲暴食、疲累、動作遲緩、注意力下降、負面想法及自殺意念等。

 

而「躁鬱症」的「躁」並非單指脾氣暴躁或是心情焦躁,而是指一種與憂鬱狀態相反、能量較高的狀態,表現為過度奮的情緒,伴隨自信心膨脹、睡眠需求減低、比平常更多話、思考跳躍、容易分心、增加有特定目的之行為、過度進行會造成痛苦後果的活動等。

 

李佳寧醫師指出,憂鬱症患者只會出現憂鬱的症狀,而躁鬱症患者終其一生可能會在躁期、憂鬱期及正常期之間變化擺盪。文獻顯示,約有兩成患者原本診斷為憂鬱症,但隨著時間過去,可能會因出現躁期症狀,而改變診斷為躁鬱症。延遲發現躁鬱症的原因常常與患者不自覺躁症狀態是一種疾病,或缺乏與醫師的溝通有關。

 

躁鬱症的危險性之一在於,未經治療的躁鬱症患者其自殺率較有治療者高出三倍多,不可不慎。躁鬱症的病因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創傷、毒品、藥物、壓力等等,進而影響神經迴路及大腦皮質變化,導致患者的情緒行為變化,進而導致人際、職業或學業功能受到影響。

 

躁鬱症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藥物治療包含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物;心理社會治療則包括加強對疾病及藥物的理解、學習如何察覺疾病的變化並與疾病相處、透過諮商或心理治療改善問題因應技巧或人際困擾。治療目標以維持規律的睡眠和生活節奏、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以及學業或工作為首要課題。

 

【本報溫馨提示: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健康衛生教育知識,嚴禁使用於醫療或營利行為,以免觸犯法律。如果身體有不適或疾病時,應即時尋求專科醫師診治,以免貽誤病情,同時也才能及時獲得最佳治療的效果。】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李佳寧醫師指出,躁鬱症在密集的門診追蹤並給予藥物治療約四週後,情緒症狀可望逐漸改善,日夜節律亦可回歸穩定。【照片:記者張立明編輯】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