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表示,「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術」可減少術後滑動與再壓迫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記者蔡清欽攝)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63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曾因急性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脊椎融合手術並植入金屬桿與骨釘固定。近期因急性下背痛與右腿劇烈疼痛至奇美醫院就醫,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至薦椎第1節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症狀惡化。經透過微創的方式切除腰椎第5節至薦椎第1節椎間盤,解決神經壓迫的病灶,並置放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不需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手術不到兩小時、傷口小、出血少,術後3日即能下床自行行走,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指出,「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具備角度與高度撐開、穩固貼合椎體等功能,讓脊椎融合更精準,同時減少手術時間、縮小傷口範圍與降低併發症風險。特別適用於曾接受過脊椎手術必須再手術的病人,能大幅降低拆除原金屬桿與骨釘的風險與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與病人滿意度。目前已成功治療逾20多例因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的病人,皆無復發情形。
陳志偉說明,傳統椎體間融合器(CAGE)為固定形狀,難以完全貼合上下椎體平面,容易導致融合器滑動、壓力不均導致下陷、甚至導致術後持續疼痛與神經壓迫。對於已植入金屬桿與骨釘的病人,若需再進行鄰近脊椎節段手術時,就得先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再重新植入,大幅增加手術時間、出血量與麻醉風險,對高齡或有慢性病史的病人更是一大負擔。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表示,「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術」可減少術後滑動與再壓迫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
他表示,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與傳統固定式融合器不同,它在椎間可靈活調整角度與高度,精準貼合上下椎體的自然角度,讓融合器穩固在椎體間空間,減少滑移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具備微創手術相容設計,能搭配影像導航、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行高精準度手術,更重要的是,減少手術範圍與時間,傷口更小、出血更少、住院更短,降低對舊傷口與脊椎內固定系統的干擾,特別適合複雜病例與高齡病人。
-
2025-07-17 17:09:00
-
2025-07-17 16:14:53
-
2025-07-16 21:34:18
-
2025-07-16 21:29:23
-
2025-07-16 17:00:26
-
2025-07-15 21:12:00
-
2025-07-15 17:42:54
-
2025-07-15 12:09:09
-
2025-07-15 09:37:27
-
2025-07-14 17:47:10
-
2025-07-14 17:28:01
-
2025-07-10 15: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