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全球海洋汙染到底「塑誰惹的禍」?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謝百淇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微塑膠危害及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引導學生實踐環境教育行動,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山師生共同策劃「塑誰惹的禍」活動,帶領高雄市立楠梓高中6名學生一同前往西子灣,參與海洋微塑膠實地踏查,將篩網蒐集到的微塑膠製成創意拼貼畫,並以親身體驗的內心衝擊為靈感,創作出海洋現代詩,反思人類行為所導致的各種後果。
中山教育所所長謝百淇表示,環境教育課程採「教中學」的方式,透過學生分組設計、實施及現場解說演示跨學科教案,強化學生溝通表達能力,並建立在地連結,提升環境覺知與行動參與。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學生楊善宇與中文系學生鄭欣岳將修習成果舉辦「塑誰惹的禍」系列活動。楊善宇說,一開始的發想是因為某天在西子灣沙灘上發現許多小小半透明的顆粒,覺得很好奇,特別去訪談學校海洋科學系教授而起,接連引發後續一連串的環境教育行動。
中山海科系特聘教授洪慶章指出,學生們在沙灘上發現的半透明顆粒,其實是塑膠的原料。每年有高達1200萬噸的人為塑膠被丟棄,透過河流、沙灘或漁船廢棄物等各種途徑匯集到海洋;這些塑膠被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後,可能被魚類等海洋生物吃進去,就會留在魚的胃或內臟中。洪慶章解釋,雖然一般人吃魚大都只吃肉,不會去吃內臟,但在華人、日本人或東方人喜歡當零食吃的小魚乾,「因為不可能特地把小魚乾的內臟挑出來,人類就有可能因此誤食到微塑膠。」
經過微塑膠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後,「塑誰惹的禍」活動接著連結6名在地高中生,進行西子灣海洋淨灘實地踏查。化名「蒸蛋」的學生對活動內容印象深刻,這是她第一次撿拾微塑膠垃圾,「剛踏上西子灣沙灘時,覺得其實蠻乾淨的,沒什麼垃圾。但用篩網篩過之後,才發現沙灘裡埋藏著好多微小的塑膠垃圾。」參與者將收集到的海洋微塑膠依據外觀型態分成碎片類(如脆化塑膠瓶)、發泡類(如保麗龍)、原料類(如洗面乳柔珠)、膜狀類(如塑膠袋)、纖維類(如衣料塑膠纖維)等五大類,透過動手體驗,親自驗證微塑膠存在的真實性,正視環境汙染的危害與影響,並共同創作出海洋微塑膠拼貼畫。
學生鄭欣岳則主要規劃海洋現代詩的創作環節。先以實地走訪海灘、親身接觸等知覺體驗,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共鳴;再介紹與欣賞現代詩作品傳達知識,以精準詞彙表達出自身感觸,結合想像力與文字創作能力,譜出海洋現代詩,以人文藝術形式保存活動經驗,推廣守護海洋的理念。期許每個人能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成為海洋環境的守護者,共同為海洋生態盡心力。
圖1:國立中山大學環境教育課程舉辦「塑誰惹的禍」海洋微塑膠踏查活動,使用篩網尋找西子灣沙灘中的微塑膠。
圖2:於沙灘篩出的塑膠膠粒。
圖3:五大類微塑膠樣本。
圖4:碎片類微塑膠樣本觀察。
圖5:中山大學環境教育課程舉辦「塑誰惹的禍」海洋微塑膠踏查活動,共同創作拼貼畫與現代詩。
-
2024-11-21 15:48:27
-
2024-11-20 19:39:29
-
2024-11-20 16:15:58
-
2024-11-20 16:11:38
-
2024-11-20 16:05:20
-
2024-11-19 16:36:56
-
2024-11-19 16:35:11
-
2024-11-18 16:54:50
-
2024-11-15 17:15:54
-
2024-11-15 02:05:28
-
2024-11-15 0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