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媒/記者范家豪/蘇州報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最傳統、最鮮活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臍帶血,是當地文化的根脈。天津薊州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的先民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薊州區文旅局已成功申報北少林武術、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製作工藝、興泰德燒鍋白酒釀造工藝、薊縣皮影雕刻技藝、獨樂寺廟會、燕子李三傳奇故事、杜吉素少林五虎棍、薊州西路評劇、竇燕山傳說故事、薊州八姐糖醋蒜製作技藝、劉氏石磨元宵製作技藝11項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薊縣北少林武術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得很好方式。(圖洛安提供)
薊縣北少林武術
薊縣北少林武術形成於地處薊縣盤山的北少林寺,清嘉慶年間,薊州城西公樂亭人商仕芝拜北少林寺武僧景禮禪師為師習武八年,將北少林武術不斷發揚光大,影響所及京津、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區。現流傳200餘年的商門武術是被公認的北少林武術的代表,北少林武術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很好方式。
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製作工藝
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集中體現了古老薊縣的飲食文化特點。子火燒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它選用精製麵粉、小磨香油,拌有芝麻、花椒鹽為餡料,純手工製作,形狀小如算盤子,味道純正,酥而不綿、口感細膩。一品燒餅,配方講究,燒制精細,是薊縣傳統的著名糕點。其外形扁圓,色澤麥黃,外裹芝麻,層次均勻,具有香甜可口、脆而不硬、餅餡清香等特點。
▲興泰德燒鍋白酒是是當時的十大御用白酒之一。(圖洛安提供)
興泰德燒鍋白酒釀造工藝
清咸豐初年(約1855年)滿族貴族的後代許有泰在其家族定居地薊縣上倉創辦了古薊州城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家酒燒鍋,取其名中一字“泰”,燒鍋重號“興泰德”。是當時的十大御用白酒之一。1947年,薊縣解放,興泰德燒鍋收歸政府所有,直至1997年,定名為“天津漁陽釀酒有限公司”。酒廠雖幾經變遷,但一直延用傳統釀造工藝,酒質始終如一,保持了多年老酒的特色,窖香突出、醇厚協調、綿甜爽利。
薊縣皮影雕刻技藝
薊縣的皮影雕刻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尤以現薊縣別山鎮翠屏山的張家皮影雕刻最具代表性。張家雕刻皮影從清代恭王府學成雕刻技藝,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皮影雕刻用驢皮做原料,雕刻成各種人物、動物、建築、兵器等,然後塗色、刷上桐油。道具有:車、船、轎、馬、城、桌、椅、山、雲、房、樹、刀、槍、動物等。
▲薊縣的皮影雕刻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演出栩栩如生。(圖洛安提供)
獨樂寺廟會
獨樂寺廟會起源於遼,明清時達到鼎盛,綿延至今千年有餘,輻射薊州及周邊地區,歷史上曾是京東最有影響的廟會。廟會內容豐富,集佛事活動、民俗表演、文藝演出、地方風味小吃展賣、民間手工藝品展銷於一體。2004年起,被市政府列入春節活動專案。2021年第十六屆獨樂寺廟會“迎新送福”線上活動,以“儀式主持+導遊主持”的形式,通過網路平臺直播,讓百姓在家觀看民俗表演,享迎新送福盛會。獨樂寺廟會既保留了傳統風格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體現了中華文化相容並蓄的優良傳統。
燕子李三傳奇故事
燕子李三原型李芬,薊州區上倉鎮程家莊人,其一生行俠仗義、快意恩仇,清末民初與滄州大刀王五、靜海霍元甲並稱“幽燕三俠”,威名遠播。李三拳打花和尚,義救良家女、大鬧騾馬市,除霸報深仇、幫助窮人,庇護百姓等傳奇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代代相傳。其中,“大鬧騾馬市”還被編成評戲,在民間演出。著名作家柳溪,根據在上倉一帶採訪到的有關“燕子李三”的故事素材及兒時聽到的各種傳聞創作了長篇小說《燕子李三傳奇》,並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劇,由此,燕子李三的名字在全國家喻戶曉。
杜吉素少林五虎棍
少林五虎棍是薊州區白澗鎮杜吉素村的傳統花會,起源於清末,少林五虎棍這檔花會配有鼓樂聲響,鼓樂節奏清楚、快速多變、扣人心弦。花會表演以少林武術為基礎,表演火爆震撼、緊張激烈。薊縣杜吉素村少林五虎棍已經成為杜吉素村特色的文化活動,經常參加薊縣傳統花會展演,深受老百姓喜愛,花會融合了傳統武術與民間花會的雙重文化內涵,極具武學和民俗學的價值,對推動全民健身和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薊州西路評劇
薊州西路評劇起源於薊州的西部蓮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古時玉田以東有許多蓮花落班社,與薊州西部蓮花落在演唱風格上有很大的差別,為區別開來,人們稱薊州玉田以東為東部蓮花落(也就是後來的東路評劇),薊州及周邊地區稱為西部蓮花落(也就是後來的西路評劇)。薊州西路評劇的發展史可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蓮花落、彩旦蓮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戲的衰敗與消亡、西路評劇。
竇燕山傳說故事
竇燕山正名竇禹均,號燕山,是五代時後周漁陽人,也就是現在的薊州區西龍虎峪鎮龍前村人。竇燕山夢後改家風、對家賊以德報怨、拾重金坐等失主、出鉅資幫助窮人、興義學發展教育、五子跳龍門等傳說故事在村裏口口相傳、代代相傳,家喻戶曉。竇燕山樂善好施、教子有方的傳說故事蘊含深遠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薊州及全國都有廣泛影響。
薊州八姐糖醋蒜製作技藝
早期社會物資貧乏,勞動人民製作糖醋蒜,將大蒜長時間保鮮儲存以供食用。相傳北宋名女楊八姐抗擊遼軍曾到薊州品嘗過此蒜,大加讚賞,並提出改進意見。民間藝人依據楊八姐意見改進後果然味道爽口,代代相傳下來,並命名為薊州八姐糖醋蒜。
劉氏石磨元宵製作技藝
薊州劉氏石磨元宵製作技藝,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劉氏石磨元宵取材於盤山花崗岩精鑿而成的石磨磨制而成的江米粉。經石磨反復碾壓磨出的江米粉,拉長均勻了江米粉纖維,極大的保留江米原有的營養成分。煮食元宵色澤潔白、入口綿軟、細膩、黏滑、湯汁四溢、口齒留香;炸食元宵色澤微黃、外酥裏嫩、香氣四溢、連黏不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希望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更好的挖掘、傳承和保護薊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24-12-10 13:45:00
-
2024-12-10 11:27:00
-
2024-12-10 10:59:33
-
2024-12-10 10:31:11
-
2024-12-10 09:53:00
-
2024-12-05 01:23:39
-
2024-12-04 17:39:53
-
2024-12-04 11:43:27
-
2024-11-29 19:26:00
-
2024-11-21 14:49:12
-
2024-11-13 22:49:59
-
2024-11-11 1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