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關閉
2022-07-29 19:10:15
《最後的演講》談生死觀與夢想


阿寶JH Wei/網路作家,目前任職於國營事業

應邀一位學生時期認識的朋友小翔,上週找了時間錄製他與搭檔Silvia的播客節目「閱讀聊樂KEY」,我們選了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這本書來談。鮑許提到一道證明自己渴望的牆,讓我感動並受用到現在;生死觀也是這本書延伸的重要課題,我則用神木格局來呼應關於夢想這件事,把握人生、即刻去做。

 

一道證明自己渴望的牆

這本《最後的演講》的書,我讀了之後在2013、2014年的文章各引用了一次,這兩次都是談到同一段話:

"請記住 : 阻擋你的障礙必有其原因,
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止我們,
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 they let us prove how badly we want things.)
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
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看得出來,這段具有啟發性的文字令我感動,到現今還是非常受用。

做任何事,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夢想,是需要某個程度的決心,才有辦法克服所有的考驗。就像阿寶為了愛心與和平撰文了15年,也不是都順順利利,如沒有靈感、怕見度不夠、怕深度不夠、身邊太多雜務等等,如果沒有一定的決心,很難努力到現在還在週更,並自許精益求精。

 

關於生與死,人都會歷經的課題

生死是《最後的演講》至關的課題,那時因為鮑許教授生病即將離開人世,準備了這場演講。
「您甚麼時候開始思考生死這件事呢?」Silvia問我。
對我來說,生死觀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調皮的小時候看生死,那時候睡覺時我就頑皮的想,如果某天我張開眼睛是在棺材裡,該怎麼辦。

 

第二階段就是人生越發成熟,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生離死別。從很親的外公離開,到領袖會夥伴玉凡、很熟悉的奶奶等,重感情的我似乎難以割捨熟悉的人離開人間的這件事。當問我會不會有天跟孩子談起生死,這可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進入思考自己的生死,剛好最近忙裏偷閒看了韓劇《39》,裡面也談到呼應面對生死這件事。對於人生有非常多理想想要去做的我,自己的生死成為應該關注的課題,健康、開朗也成為面對生命不可或缺的重點。

 

人人都可以善用的「神木格局」

談了沉重的生死問題,小翔希望我在談談夢想這件事,因為「牆」的這段話是我對這本書影響最深的部分。於是我談起了神木格局。在學生的時候便看過這段文:郭台銘先生說:「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當種子掉到泥土裡時就決定了。」 

 

以前我認為學生的時候才能善用神木格局這個概念,但現在似乎改觀了,像白天我做的是勞力的藍領工作,而我也有家庭、孩子的責任,但是卻不曾改變我,去捨棄的夢想推動世界和平,這就是「神木格局」,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做到。

 

工作、家庭都是社會責任,也可以是甜蜜的負荷,可以說是我們人生夢想的某道美麗的牆,但「魂魄的人生就只有一次,沒有來世」,我們應該珍惜此生,把握當下及時去做該做的理想。

(圖:《最後的演講》影片截圖)

您可能有興趣
購物頻道
特色村里
  • 本里原隸屬於文華里,79年 1月里行政區域調整,自文華里分出,因文南路縱橫其間,故名文南里
特色廟宇
特色人物
  • 陳清泉

    台南市南區文南里里長
    秉持「熱心與愛心」與「為民服務第一」的服務精神
    台南市
熱門新聞